在地球46亿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出现,只能算是一个瞬间。而人类文明及其进步,就是让人类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个世界。随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发展,遇到的一些“谜团”会随之解开,同时必然会出现更多更高等更深奥的不解之谜。“谜团”给了人类无限的兴趣与遐想,也开启了人类研究的巨大空间。人类文明将在对未解之谜的研究中获取不断的进步。现实和梦境哪个更真实?梦境做梦是伴随人类最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做梦的时候感觉梦境很真实,是几乎所有人的体验。当在生活中遇到某个场景时,往往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在梦中曾经遇到过,以至于有些人就有兴从梦境中推断某些预言,甚至自信自己能准确的“看到”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这让人产生了梦境到底是什么的想法,也大有人生如梦的感慨。有时候连自己都懵懵懂懂地怀疑:这周围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吗?随着人类在科学领域里进步的步伐越来越大,我们对所处世界的规则认知也越多越深刻。从三维空间到多维空间再到平行世界这些理论告诉我们,梦境可能是人在另一个空间的生活情形的体现;宇宙或许真的是由多维度组合而成的空间,而我们所处的“现实”,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空间而已。人濒临死亡时会发生什么?幻觉自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在寻找人死后的灵魂会去往哪里。最早只有宗教给出了一些相关答案。佛教认为:人的肉体虽死,但灵魂却永不会消亡。灵魂会附身到另一个肉体上重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据此,曾有一位台湾学者撰写了《灵魂不死》一书,一时间,在全球一些地方颇为畅销。然而,严谨的科学却不这么认为。为研究这一课题,科学家们用科技手段记录了人体死亡的全部过程。分析认为,人类的机能一旦停止运行,生命细胞就会死亡,生命也就彻底消失;而一些人濒死时感受到的事情,都是大脑在特殊情况下的反应。但无法解释的是,许多有过濒死经历的人,都会谈到的同样的经历。比如“看到或听到”周围的人,身体悬浮到空中被明亮的光束牵引;一生所有的经历会如同电影般迅速在脑海中重现等,他们会由此想象人绝对是有魂魄的。宇宙到底有无边际宇宙从第一台望远镜出现,人类就一直在探索宇宙的边界在哪里。
直到现在,我们才找到大约是在137亿年前所产生的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而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宇宙就像气球一样在非常迅速地不断向外扩张,其扩张的速度之快超过了光的速度。所以我们无法观察到宇宙的边界是个什么样子。也或许,这茫茫宇宙,根本就没有界限!关于宇宙的产生,已有大爆炸之说。那么,大爆炸是怎么来的?大爆炸之前是什么一种存在及状态?这目前还解释不了。人类只有在弄懂了黑洞的奥秘之后,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这一切。有科学家认为,黑洞能通入另一个宇宙,也许我们这个宇宙本身就在黑洞里!
有一本书,叫《塑造世界经济的五十项伟大发明》,蒂姆·哈福德写的,最近这本书的中文版出来了,其中一项是混凝土。混凝土我们都见过,由水泥、沙子和水混合而成,是现代社会大量应用的建筑材料。追溯它的历史非常久远。古罗马人就会用,不过在欧洲中世纪失传了一段时间。古希腊的那些大型公共建筑是用石头造的。工程量大得吓人。你想,石头要搞出造型来,必须在建设之间就雕刻好,然后吊装到位,工程量当然很大。如果用砖,烧制的砖头基本都是方形,很难做出复杂的形状。有柱子那样的大型整体结构,更是无法烧制而成砖。但是罗马人有了混凝土,就方便多了,建材都可以运到建筑现场,倒进任何形状的模子里,任意塑性,建筑成本当然就下来了。这是混凝土的一个好处。更重要的是,混凝土非常牢固结实,不用修建那么多柱子做建筑的支撑了。罗马人搞出了很多建筑发明,拱门、拱顶和圆顶这样的结构都可行了。
这就让巨型建筑物变成了可能,而且罗马建筑的内部就可以更加宽敞,柱子少了嘛。最著名的就是罗马的万神殿,神殿的圆顶直径为一百四十二英尺,就是40多米啊,一根柱子都没有。这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封闭建筑之一。混凝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太经久耐用了。罗马万神殿,就是因为是混凝土建造的,到现在屹立不倒。模样也没有变化,反正现在已经2000年了。据说,罗马人用混凝土修建的防波堤,因为泡在水里,越泡越坚固。当然,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混凝土建筑那么持久?其实还有一个隐秘的原因,就是混凝土没有用。如果是石头、砖块建筑的房子,在漫长的历史中,总有没人看的时候,砖头石块很容易被人拆下来挪作他用。明代的长城被毁,很多就是因为周围的人把石块拆下来垒猪圈了。但是混凝土一旦凝结,就不再有任何别的用处。要么那建筑还在,要么硬生生拆掉,成为建筑垃圾。所以,在历史上没人打混凝土建筑的主意,所以它就能这么一直屹立不倒。请注意,刚才这一段这就包含了混凝土的内在矛盾性。虽然它的灵活性非常高,可塑性非常强,可一旦建成,凝结成形,却也就此彻底失去了灵活性。
你看,有意思吧?一种材料,居然可以把灵活和僵化融为一体。即使过上一百万年,石头、钢铁都腐烂消失,混凝土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还是当初塑形而成的样子。一百多年以前,混凝土有过一次革命性的改变。这让混凝土的内在矛盾性更加复杂了。19世纪中期,当时在欧洲,用混凝土做花盆是一种时尚,利用混凝土的灵活性做成形状各异的花盆,非常好看。但混凝土做成的花盆,做薄了易碎,做厚了又笨重。有一个法国园丁莫尼耶,就尝试着把混凝土浇在钢筋网上制作花盆,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这就是钢筋混凝土的老祖宗。在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用来承受强大的拉力,混凝土用来承受强大的压力,各自发挥优势,而且,钢筋和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差不多,简直是完美搭配。两种材料合二为一。钢筋混凝土比单纯的混凝土用处大得多。今天看到的大型桥梁和摩天大楼就可以制造了。这可真是一项划时代的革命性发明。如果没有钢筋混凝土,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至少今天看到的城市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们刚才说到的那个混凝土的内在矛盾性就更麻烦了。你想钢筋混凝土的建造,并不复杂,但是因为建造工程量大,参与的人也很多,很容易偷工减料。如果各成分的比例不准确,比如水泥比例过低,或者浇筑时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粗制滥造的钢筋混凝土中就会留下很多细小的裂缝。裂缝一多,时间一长,水就会通过这些细小裂缝进入钢筋混凝土内部,逐渐侵蚀其中的钢筋。钢筋会生锈,也就是建筑内部最核心的部分会腐烂。钢筋混凝土由于强度很高,可以建造跨度很大的桥梁、很高的摩天大楼。可是,如果其中对抗拉力的钢筋发生锈蚀,仅靠混凝土本身的强度,就撑不住这些桥梁和大楼了。
到那个时候,你就想吧,会出现什么样的不可设想的事故和灾难。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多长时间会发生这种事,谁也说不好。至少,美国早年建成的那些基础设施正在经历这种破坏。有数据显示,美国全国每九座桥梁中就有一座已经存在结构缺陷。想要修复这些桥梁,每年需要上百亿美元的投资。但现在据说投资缺口差很多。在应用钢筋混凝土上,中国的使用量比美国多得多。2008年以后的三年中,中国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数量相当于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浇筑量。当然,这其中绝大部分的浇筑都是合格的,但谁也不敢说,所有的浇筑都是合格的。当然,中国这些建筑距离年久失修,还早得很,也许100年,也许更长。现在不必过于担心。现代社会,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我们制造了大量的问题,但是不怕,随着技术进步,这些问题虽然严重,但是终究会找到技术解决方案。比如,能源,工业革命早期就有英国人算过账,说这煤炭很快就会用完啊。紧接着石油技术就来了。又有人担心,说石油很快就会用完啊。然后核电技术、太阳能技术就来了。如果你继续担心核电技术带来的废料问题,专家也会告诉你,没关系,技术在进步,这些问题虽然现在不知道怎么解决,但是终究会解决的。我自己反正是相信这套理论的。但是,今天我们面对混凝土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乐观情绪也许要重新评估了。不知道多少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将会面对大难题。
桥梁道路也许还好办一点,城市中心的那么多钢筋混凝土高楼,几乎是同时建起来的,将来也会同时发生各种危机,到时候有没有办法修理?就算是可以修理,可以拆除。那么多混凝土,也是永不变形、永不消失的垃圾。这么大规模的建筑垃圾,我们怎么处理它,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今天我们聊的混凝土的内在矛盾,或许可以看作是当代人类文明的一个缩影。当代社会,人们掌握了空前强大的生产能力,并且,是快速掌握的。两百年的工业革命,创造出的物质财富,超过过去所有时代的总和。近几十年这个速度更快,比前两三百年工业革命时期还要快。这么快的后果是三个:第一,大量的无法应对的后果产生了。至少以现在的技术手段,无法应对。比如今天讲的混凝土问题。还有垃圾问题、生态灾难问题。第二,如果从大历史的尺度来看,这些难题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人类历史上两三百年就是同时,将来的后果也几乎会是同时爆发。第三,我们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未来技术进步,如果到时候后果爆发了,我们指望的技术进步没有发生,其实整个人类没有任何后备手段。你可能会说,既然这些后果都是快造成的,那么慢下来怎么样?不好意思,人类的现代文明没有慢这个选项,会越来越快。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内在矛盾。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的混凝土的地板和墙面里。那是最好的矛盾象征。THEEND!
来源:灰太狼说历史1949年对于古老的中国而言是一个跨时代的一年,但是对于世界考古历史同样是举重若轻的一年,因为美国的海军上将贝尔达终于抵达南极,他们此行是为了证实1513年一张地图的真伪,以及地图背后那团始终困扰着世界考古学界的一个难题,为什么1818年才被人类首次发现的南极大陆,会出现在1513年的地图上?在此之前世界科学界就做出过3种基于事实证据上的推断,三种推断共同指向人类文明真正的发源地南极。
地球曾经发生过不止一次大型角度偏转,公元前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帝尧洪水,和亚马逊河史前大洪水都是在这几次地球角度翻转中产生的天灾,一万年前的南极,极有可能是一片温暖的地带,孕育了灿烂的史前文明,而在其中一次角度翻转导致的全球大洪水中被埋葬,最后南极角度定格在现在的样子,被寒冷覆盖。埃及历史曾记载过多次关于地球角度翻转的事实,虽然它们并没有直说是地球角度翻转,但是原文确实描述了埃及历史中有限的几次黑夜延长,几日不见太阳。公元前1455年埃及有名的三天“黑暗之灾”曾经席卷整个埃及,而同时期的世界洪水和黑暗记载在各个国家的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述。
有些科学家认为南极冰层下的文明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被深埋于南极冰层下,只需要加以适当的勘测就可以发现历史。近几年国际环境保护组织一直不允许私人进入南极圈,这其实都是有原因的,在人类史前文明的谜底被揭开之前,世界科学界都不希望有别有用心的伪科学家进入南极破坏了南极的原始证据。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经过允许进入到南极进行实地勘测的美国海军上将贝尔达,终于在一段日子后通过回声勘探系统,在南极冰层下发现了1513年地图上所标注的那些河床,山谷,地貌。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发现这张人类发现南极前300年就出现的地图几乎没有误差,所有地点后来都能和实地一一对应。
科学家认为埃及文明和闪米特文明源自于南极洲,当时的南极洲还很宜居,文明发达程度支持南极先民乘坐船只和交通工具周游到世界各地,并把先进的文明传播到了埃及和闪米特部落的蛮荒之地,那时候的埃及和闪米特也未必就是处于如今的温度带,后来经过地球角度变化才最终成为现在的样子。相似的证据还被发现于玛雅部族和中国东方三星堆,只不过这些史前文明遗留的证据都一同指向了如今的不毛之地南极,难道一万年前的南极真的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发源地?人类最近的一次文明起源就是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只不过这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都矛盾重重,没有一个文明可以解释那一份份摆在人类眼前的史前证据,史前的文明程度远超现在,日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史前遗址上的核反应堆,中国青海巴颜克拉山上的高压电石盘,印度德里寺庙中的史前合金,南卡罗林群岛海域中的水下城堡,这些史前谜题一个比一个更难解答。南极可能是人类文明真正的发源地,科学家做出三种有证据的推断!南极谜底完全揭开的那一天,希望我们还能为这迷雾重重的世界,留下一声喝彩!
四贾湖遗址的很多墓葬都陪葬陶壶,一人一壶。这说明陶壶对当时的贾湖人有着重要意义。陶壶就是葫芦形的陶器,而陶器和易经、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伏羲又称庖牺,庖牺就是做饭,做饭要用锅,早期的锅就是陶器。传统上,伏羲是和燧人、神农这些一个序列的,但是燧人、神农的意义一眼便知,燧人是发明火的人,神农是发明农业的人,但是伏羲的含义却是模糊的。从燧人、神农的范例来看,伏羲也应该是指一种对人类而言的重大发明。从这个意义上,庖牺比伏羲就明确地多,伏羲事实上可能就是指用锅做饭的人。
注意,伏羲在神农之前,意味着中国人是先学会的做饭、烹饪,后学会的耕田种地。这和考古证据也是一致的,陶器和定居生活的出现都远在农业出现之前。关于伏羲出生地的记载,目前还是有争议的,主要有两说,一个是山东说,一个是甘肃说。但是关于伏羲工作地的记载,则是没有争议的,就是“都于陈”。在伏羲时代是不可能有都的,伏羲即便真有其人,也不可能是王。这一记载的真实含义是,伏羲是一个群体,他们会使用陶器做饭,他们是经常迁移的,但是最后在“陈”定居,并创造了繁荣的文化,实现文明的突破。陈是哪里,是现在的河南周口淮阳,地处豫东平原。
这意味着,周口,或者用一个更大更有典型意义的地理范畴,豫东平原,是《易经》的诞生地,当然也是中国文明的诞生地,因为《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同时,综合来看,伏羲这个用锅做饭的群体只可能来自豫东平原的东方,而不可能来自西方。这意味着,伏羲出生在山东菏泽一带的记载更可信。尽管,豫东平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但是,考古发掘显示,这里却不是陶器的起源地,这里的陶器是从南方传来的。伏羲人就是把陶器带到这里的人。
与全人类共享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 杨朝明中华文化就像一颗生生不息的大树,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近四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与考古材料的惊人发现都一再证实,尧舜以来尤其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中国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中华“先哲”“先王”站在人类发展的中心点,思考“人心”与“道心”的关系,为人类谋福祉,系统而完备。如果更多走近中国早期文明,更多了解中华文明,看到它的高度,了解它的深度,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就不仅是嘹亮的呼唤,更是洋溢的动力。在“诸子百家”中,孔子最重视对传统的继承总结与凝练提升,故而更具有生命力。孔子以后历代思想家思考世道人心,都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与弘扬,所以,孔子才被尊为“万世师表”。
西方学者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内在地决定于孔子思想的特性与特质,决定于孔子学说的巨大影响。思维模式标识、代表着价值取向,决定着行动走向。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视荣誉与责任高于一切,兼顾多方利益;遵循并行并育,没有相悖相害;信奉“创造、分享、助给”,创造在自己,分享给他人,助给予弱者。因此,中华文明价值取向清晰,而更可贵的是,它以“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来落地。全然思索古与今、我与世界、价值观与方法论。这样的思维模式,成为通往中心坐标的最优路径、至佳选择。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面对纷纷扰扰的多元追求,有德之民族,有德之国度,有德之文明,像北辰灿然居中,这应该正是中国在世界中的文化坐标。我们要认清自己的文化方位,思索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思考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些决定于我们文化的特点、特性与特色,决定于我们的哲学智慧和文化气象。
我们在忙于为“优秀的传统”制作“得体的时装”时,还要更多地在认真理解“优秀的传统”上下功夫。事实上,许多人在世界文明面前感到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卑微,缺少的是对自身文明符合历史真实的认知。理解到了这一点,才能达致真正的文化自信;惟其如此,才可以与全人类共享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为建构人类共同文明作出贡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黄玉顺“人类文明共同体”所指的“人类文明”,应当是面向未来的单数的“人类共同文明”建构。既不能是某种既有的单一文明传统成为人类共同文明,也不能仅仅是从既有的诸多文明传统中抽绎出不同文明间的共性,而只能是通过综合创造,建构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作为这样一种文明,人类文明需要人类视野,共同文明需要共同创造,文明创造需要文明对话,在这种文明创造中,儒学可以贡献其经过自我损益的“仁”“义”“礼”等价值观。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人类共同文明”的创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寻求既有不同文明传统之间的交集就可以达成的,这种新文明不可能是运用归纳法的结果,而必须有某种创造性、革命性的思想观念突破。传统儒学的许多文明价值都可以贡献给未来的人们共同文明,而最核心的无疑是“仁”“义”“礼”等价值观念。但前提是这些文明价值必须首先经过儒家的自我损益,因为这些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曾被赋予过不同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未必尽合人类共同文明建构的要求。儒家思想的仁义礼的原理应当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体系,面对当今人类命运之世界大变局,这套原理应当发挥作用,为建构人类世界的新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建构人类共同文明作出贡献。人类文明遗产是我们的精神纽带曲阜孔子文化学院院长 颜廷淦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所以,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
正因此,这也带来了观念的创新,这正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今天,我们继承古丝绸之路,坚定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建“一带一路”,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明的源泉,是世界上少有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视角思考生态自然、经济和人类关系的观点,内涵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方法论思想。当前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下,亟需把孔孟思想精华、国粹体验、中医等赋予其新的时代涵义,让更多的人熟悉民族的传统文化,研究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往开来、综合创新,是中华文明在新的千年放射出新的光彩,走进人类文明的前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走向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弘扬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并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加以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责任,更是学校和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曲阜这极具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冲击力的气质浸润下,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和和无限向往。能够让我们祖先留下的伟大思想和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深受感动与振奋,必将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而奋斗。■记者 徐斐 唐修岳 整理 记者 刘项清 杨国庆 摄影